欢迎您来到乳业时报报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登录乳业时报×
用户名: *
密    码: *
登录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奶源建设 > 公司产业

均瑶“味动力”持续失速,乳饮料市场步入调整期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395次 字号【 【关闭】
分享到:

净利润连降4年,将益生菌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均瑶健康仍未走出低谷。近期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均瑶健康在营收增长65.71%的情况下,净利润下降24.97%至5757.59万元。在财报中,均瑶健康用“严守业绩底线”来形容“味动力”过去一年的状态。


自2011年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以来,“味动力”一直是均瑶健康业绩的主要贡献者。然而自2019年起,均瑶健康乳酸菌饮料营收持续下滑,恢复增长成为“味动力”的关键词。为挽救业绩颓势,均瑶健康近两年押宝益生菌业务,但效果有待显现。2023年财报显示,核心区域供应链业务已超过乳酸菌饮料和益生菌业务,成为均瑶健康营收的最大贡献者。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量贩零食渠道在乳饮料销售较为集中的下线市场起到主导作用,导致上游企业都处在调整期,最终体现为业绩调整。均瑶健康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经销模式,产品定倍率较高,不适配如今的硬折扣渠道。


传统大单品“味动力”失速


2023年,均瑶健康旗下以大单品“味动力”为代表的乳酸菌饮品营收为5.8亿元,同比下降10.88%。这已是该业务板块连续第5年营收下降。


与如今的境况相比,“味动力”曾是均瑶健康业绩增长的最大动能。2011年,均瑶推出“味动力”系列新品,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由此带来业绩快速增长。2020年8月,均瑶健康上市,业绩却自此连续下滑。


均瑶健康2020年营收减少31.62%,净利润减少27.6%。2021年,均瑶健康在营收增长7.24%的情况下,净利润减少31.26%至1.47亿元。对此,均瑶健康主要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投入费用增加等。2022年,受新购益生菌产品投入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均瑶健康在营收增长7.94%的情况下,净利润下降47.87%至7663.13万元。


伴随净利润持续下滑的,是“味动力”的持续失速。2017年至2019年,“味动力”常温塑瓶系列占营收比重分别高达97.53%、96.51%、89.48%。2020年至2021年,均瑶健康乳酸菌系列饮料收入占比依然超过八成,但营收分别减少35.16%、2.09%。2022年伴随新增益生菌和供应链业务的介入,均瑶健康乳酸菌饮品收入占比降至68.79%,但营收继续下降13.65%至6.51亿元。


从近三年财报中的表述可以看到均瑶健康在常温乳酸菌市场面临的压力。其在2021年、2022年财报中提及,均瑶健康作为常温乳酸菌龙头企业,上市之后成为行业企业指向的目标。竞争企业竞品采取低价促销获取市场份额,公司也被迫作出应对,造成公司终端促销费率进一步上升,行业内更多的短期行为威胁着良性竞争循环,有效匹配企业资源成为公司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2023年净利润下滑,均瑶健康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系2024年春节销售集中在1月至2月,导致2023年第四季度乳酸菌饮品销售较2022年下降,相应导致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也有所下降。


均瑶健康董事会秘书郭沁曾在2024年2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味动力”2023年整体处于恢复增长状态,2024年将保持稳步恢复态势。从2024年1月报表来看,实际业绩超过了预算目标。“对于传统业务,我们有深化的计划,将在合适时机发力推进。”


益生菌战略地位待凸显


面对业绩下滑,均瑶健康2021年提出二次创业,“成为全球益生菌领跑者”。


2022年5月,均瑶健康宣布参与润盈生物破产重整投资人的公开招募,以整合益生菌业务资源。2023年,均瑶健康益生菌收入增长205.62%至1.55亿元,子公司均瑶莹润收入过亿,突破重整前连续三年亏损状态,实现扭亏为盈。


郭沁曾在2023年12月对投资者称,公司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味动力”作为原来的业务主力提供收入和利润,现在逐渐转向益生菌业务。从中长期规划来看,均瑶健康业务会从单一大单品“味动力”变成一个新业务结构体,配置4—5个活跃的益生菌终端品牌。“味动力”按照稳定的预期,先修复原先的强势区域,再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及市场环境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和渠道拓展。


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新增的核心区域供应链业务,已超过乳酸菌饮料和益生菌业务,成为均瑶健康营收最大贡献者。2023年,均瑶健康商品供应链业务营收为8.09亿元,同比增长462.83%,营收占比为49.61%,乳酸菌饮品、益生菌食品营收位列第二、三位,营收占比分别为35.59%、9.51%,益生菌的战略地位尚待凸显。


郭沁在2024年2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2023年是公司整合润盈生物后的第一年,收入完成了2023年目标。尽管去年在研发和其他方面支出较多,但仍有利润贡献。润盈生物2024年预计70%的销售在海外,欧洲和美国大约各占35%。


对于如何实现润盈生物2024年3个亿的营收目标,郭沁称,海外市场发展较预期要顺利。目前海外市场面临能源和供应链挑战导致成本上升和供货不稳定,但下游客户对供货稳定性的敏感度相当高。润盈生物在技术上有一定积淀,在当前阶段海外市场的开拓前景更为乐观。


2024年一季度,均瑶健康营收下降11.1%至3.96亿元,净利润增长9.34%至2615.03万元。由于添加了益生菌专利菌株被合并至益生菌饮品列示,均瑶健康一季报数据中已看不到乳酸菌饮品数据,其益生菌饮品营收为1.88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长依旧乏力。


乳饮行业进入调整期


业绩增速同样放缓的还有上市乳饮企业李子园。2022年李子园营收下降4.5%至14.04亿元,净利润下降15.79%至2.21亿元。2023年,李子园营收14.12亿元,增幅仅为0.6%;净利润为2.37亿元,同比增长7.2%。而在2019年—2021年,李子园营收、净利润均保持双位数增长。


据头豹数据,2022年含乳饮料市场规模增至1361.7亿元,但增速自2014年开始有所放缓。另据广发证券研报,2023年全国乳制品加工量为3054.60万吨,同比减少2.02%,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居民液奶消费量下滑,一方面系消费力复苏偏弱,消费者更关注营养健康属性,对酸奶、乳饮料等可选属性更强的液奶品类需求减少,向白奶集中;另一方面,作为液奶主要渠道的大型商超、卖场客流下滑,单点卖力承压,导致液奶渠道渗透率有所下滑。


面对渠道竞争,郭沁曾在今年2月答复投资者称,均瑶健康作为上市公司在合规运营上的成本相对较高。“味动力”产品无论口感还是市场占有量,在常温软饮料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常温和低温饮料市场总体份额相近,但像养乐多这样的主导品牌在常温市场没有出现,目前没有成为头部企业,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一家区域型乳饮料销售负责人看来,均瑶健康目前主要采取的还是传统经销模式,产品价格定倍率较高,不适配如今的硬折扣渠道,即新兴的量贩零食渠道。“这两年销售渠道结构变化很大,目前乳饮料适配的渠道都在往高效让利的路线走,即去中间化,这就导致上游企业都处在一个适配调整期,包括战略适配、团队适配、管理适配、产品适配、毛利适配、业务结构适配等,最终体现在业绩的调整中。”


该负责人透露,硬折扣渠道如今在下沉市场占据主导优势,而下沉市场又是乳饮料的主要销售区域。目前,硬折扣渠道乳饮价格战激烈,以销售爆品为主,售价普遍是商超价格的7折左右,已经低于电商平台。此外,主流硬折扣渠道在品质上把控较严,讲究高性价比,因此能够参与进去的都是规模型厂家。


“乳饮料市场目前主要玩家还是伊利、蒙牛、光明,其他同质化的产品基本很难参与进去。”该负责人预计,2024年乳饮料市场格局会基本确定,“头部品牌都在吞并扩张,区域品牌在打差异化,尾部品牌如果没有办法被收购只能退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渠道只是均瑶健康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乳酸菌饮品市场处于消费升级节点,很多常温乳酸菌饮料企业如果品牌背书不够强大,基本不会有太多消费者买单。均瑶健康想要突破业绩天花板,就要布局一线城市及高端产品。从长远来看这一方向没错,但目前一线城市消费者比较认低温乳品,喜欢大品牌、高端产品、网红产品,均瑶大单品“味动力”的产品力、渠道力等尚不能匹配需求。在下沉市场,“味动力”售价又相对较高,加上一些小品牌竞争,均瑶常温乳酸菌饮品份额会被蚕食。


针对量贩零食渠道布局情况和2024年一季度乳酸菌饮品的市场表现,新京报记者4月29日按均瑶健康工作人员要求将采访提纲发至指定邮箱,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首页 |  新闻资讯 |  奶源建设 |  产业纵横 |  营销视点 |  特色奶业 |  学术交流 |  联系我们 百度统计
©copyright 内蒙古乳业时报报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8003086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29号 网站建设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0471-6564013 网址:www.dairych.com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世纪7路传媒大厦10楼 营业执照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