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管理犹如木桶效应
而从奶牛每天的行为时间分配看,躺卧至少占据了行为时间的50%(12-14小时/天)。躺卧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奶牛行为,但大部分牧场却无法做到对舒适度的精准监控和量化管理。
一些牧场还在使用传统依靠人员经验来评估奶牛的舒适度,这种传统评估方法具有局限性,特别是牧场常用的上床率受观测时间、观测次数和观察人员的影响很大,舒适度和牧场繁殖、健康、饲养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因此舒适度的监控和管理成为不少牧场的管理短板,也直接限制了牧场的盈利能力。
表1 奶牛行为每日时间分配
▌本篇文章概要:
一、躺卧时间对产奶量的影响
Grant曾在2007年研究发现,躺卧时间每提高1小时,产量可提升1.7kg。原理是奶牛每产1kg牛奶需要380升血液流经乳房,而一头日产奶量50kg的泌乳牛,其每天流经乳房的血液量接近20000升,相当于一辆奶罐车的容量。而奶牛躺下的时候,流经乳房的血液量会提高25%,所以奶牛产奶是非常不易的,牧场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奶牛躺卧时间和舒适度。
Matzke曾在2003年 在一个拥有1000头奶牛的牧场中,对比了产量前10%和平均产量牛群,产奶量领跑前10%的奶牛,即产量排名前100的奶牛,这些产量最高的牛群无疑是整个牧场的核心产奶牛群,那么,它们和一般奶牛的区别到底在哪呢?
有趣的是,这些高产牛群的躺卧时间都是14小时/天,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0-12小时/天。
因此,对于产量最高的牛群来说,她们的躺卧时间需求接近14小时/天,而躺卧时间低于14小时/天的牛把时间用到了其他行为活动上,前10%的高产奶牛和产量平均的奶牛在采食和饮水时间是基本无差异的,而前10%高产奶牛躺下休息的时间比一般奶牛多2.3小时,这两个多小时相差在走道站立和卧床站立时长上,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中低产的牛是因为躺卧收到干扰导致休息不够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牧场管理并没有满足所有牛的休息需求,很大部分奶牛的高产受到躺卧时间的极大影响。
表2 产量在前10%的牛群和平均产量牛群每日行为时间分配 (小时/天)
现在很多牧场重视泌乳牛的舒适度和躺卧时间,却忽略了干奶牛的舒适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关注干奶期躺卧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二、躺卧时间对健康的影响
蹄病是牧场三大疾病之一。Guard在2008年研究表明,蹄病在规模牧场的发病率大概是38%,每例蹄病牛可造成438美元的损失。
而国内大部分牧场都是混凝土地面,奶牛每天站立时间接近12小时。一些舒适度管理不好的牧场,其奶牛站立时间更高。想象一下,奶牛的四个蹄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同人的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差不多,而奶牛的体重是人十几倍,可见奶牛四个蹄子的压力多大。当母牛站立在混凝土地面,重力或压力就施加在蹄壳的某些特殊部位,而且可能与观察到的出血或坏死性的血管衍生损害有关。
图3
Galindo and broom(1994)曾研究了站立时间与蹄病发病率的关系,发现站立时间越长,蹄病发病率和蹄角质损坏率越高。反之,当奶牛躺卧时间较高时可缓解蹄部应激和压力,降低蹄部发病率。
Proudfoot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产后8-13周患蹄病的泌乳牛,在围产期以两只前蹄在卧床、两只后蹄在过道的姿势站立的时间显著高于四只蹄子在卧床上站立的时间。原因是以前种姿势站立,奶牛后蹄承受的压力更大,易导致真皮层损伤,加上后蹄浸泡在粪尿中的时间更长,因而导致蹄病发生。这就是为什么产前站立时间增加,是造成产后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关注产前干奶牛躺卧时间和舒适度,可有效减少产后泌乳牛的蹄病发病。
虽然蹄病是奶牛场三大疾病之一,但以色列蹄病发病率很低,在众多淘汰原因排名中,因蹄病而淘汰的牛排不到前十。这与以色列牧场采用大通铺模式有直接关系,因为大通铺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舒适度和躺卧时间,降低蹄部压力和应激,很大程度上降低蹄病发病率。
三、躺卧时间对繁殖的影响
▌增加躺卧时间可提高发情率
图4
牧场A和牧场B是在同一地区同一管理模式下的两个牧场,牧场A 泌乳牛平均躺卧时间比牧场B少约80分钟/天。牧场A产后60天自然发情率只有30%,而牧场B却高达70%。这是因为牧场B的舒适度管控更好,良好的舒适度有益于奶牛产后子宫恢复和自然发情。
▌提高躺卧时间可以降低空怀天数
J.M. Piñeiro(The Ohio StateUniversity)研究了躺卧时间对奶牛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躺卧时间大于13小时的经产牛,躺卧时间在9-13小时的经产牛,更大可能性在产后300天怀孕。即躺卧时间越少,怀孕越晚。同时对国内规模牧场躺卧时间大数据分析发现,产后60天内躺卧时间越高的牛,其空怀天数越低,也就是越早怀孕。
图5
四、躺卧时间与反刍和采食的关系
饲料通过瘤胃的速率越快,奶牛的采食量越高,而当奶牛反刍时,饲料被分解为较小颗粒,因此,保障奶牛有足够的反刍时间将有助于提高采食量。
Daniels et al.,2003曾经研究,在产前2天至6天,躺卧和反刍处于高水平的成母牛,其在产后的采食量和产量也更高。
奶牛80%以上反刍时间集中于躺卧阶段,其他反刍时间发生在挤奶、采食和饮水活动之间中午休息的时候。
Albright(1993)曾经监测了某一头非常高产的牛每日行为时间分配情况,结果显示她每天花6.3个小时采食,13.9个小时躺卧休息以及8个小时反刍(7.5个小时躺卧反刍和0.5个小时站立反刍),所以绝大多数奶牛都是在躺卧时才会进行反刍活动,因此任何影响奶牛正常躺卧休息的因素都可能降低奶牛的反刍时间,从而减少奶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所以要想最大化奶牛的反刍,首先要实现奶牛躺卧的最大化。
Grant (Miner Institute, 2005) model曾研究表明,当奶牛每天躺卧时间从7小时提高到14小时后,其流经乳房的血流量会提高25%,由于血流量增加每天可提高产量1kg;同时奶牛躺卧时间提高,其反刍时间和效率会提高,每天会提高产量多大0.9kg;躺卧时间提高会减轻蹄部应激,降低蹄病,每天可提高产量1.4kg;降低疲劳应激0.9kg;躺卧时间提高,反刍时间和效率提高,从而提高采食量,进而每天可提高产量2.2kg。
表3
上述研究表明,奶牛的反刍与采食和躺卧行为相关,影响奶牛躺卧休息的一些管理因素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奶牛的反刍和采食行为。特别对泌乳早期的奶牛,当其休息时间不足时,会缩短其采食时间以保证足够的休息,所以只有当奶牛休息好了,才可以有高反刍率和相对长的反刍时间,才会有更高的采食量。
五、躺卧时间对乳脂率的影响
奶牛舒适度会影响牛奶中的乳脂率
Hill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奶牛饲养密度增加时,牛奶中的乳脂率降低。这是因为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奶牛采食行为发生了变化,采食速度加快,而采食和反刍次数减少。并且,当经产牛和头胎牛混合饲养时,由于头胎牛群体地位低,更易处于应激状态,头胎牛会出现类似的采食行为变化,乳脂率也会降低。另外,奶牛饲养密度和日粮之间也可能产生互作效应。很多时候,牧场为了提高产量,会将日粮的淀粉、NDF和不饱和脂肪水平等做到临界值,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饲养密度增加,乳脂率就更容易降低。(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图文编辑:阿菲金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