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摄影、越野的鲁志民,生活更多的是一种创作,他享受着每一处让人沉醉的风景。而牧场老板的工作,对他来说,宛如缓步徐行里的一条幽径,他悄悄的走了进去,看见了不同的风景,却再没有了离开的冲动。
2020年1月10日清晨,中原大地一片隆冬景象,王屋山下的济源飘着雪花,刚刚在郑州开完中国奶业公益群年会的鲁志民,就匆匆趋车赶往海拔700多米的王屋山深处,为即将兴建的万头牧场举行破土奠基仪式,对他来说,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
几年来,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奶牛养殖的道路上疾步前行,2012年创立的惠龙牧业已成为济源当地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存栏4000多头,也成为伊利在当地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雪花飞舞,盘旋的山路边,两台大型勾机正奋力剥开巨大的山体,不久之后一条崭新的道路将连接起新建的牧场,一车车奶牛从这里进入,而一车车新鲜的牛奶也将从这里出发到达全国的各个角落。
勾机的轰鸣声中,46岁的鲁志民眼角有些湿润,这位三线军工厂的普通工人,熬到退休似乎才是他计划内的道路,然而时代的大潮注定不会放过每一个寻梦的人,从下海搞机加工起步,到最终涉足奶牛养殖并干的风生水起,鲁志民的人生偏离了计划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然而却是命中注定。
底气
转行
严格上说,鲁志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济源人,很小的时候他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军工大院里成长,军工企业里度过青葱岁月,这些经历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直到现在,他依然不习惯穿正装,总是一身干练的迷彩,干起活来一丝不苟,做起事来井井有条。
在去往新建牧场的途中,山路边是绵延的厂房,鲁志民会告诉你每一栋建筑的由来,会讲述以前的每一幕火热的工作场景。看得出来,曾经的岁月带给他的是无尽的骄傲。
济源是河南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但人均工业产值仅次于河南的龙头老大省会城市郑州。依托济钢,这里机械加工业非常发达,是全国闻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的深孔加工中心。和大多数人一样,鲁志民也从机加工起步,一步一步干出了名堂,为了买到合适的设备,他曾经远赴俄罗斯考察,之后一套18米长的打孔机床落户他的工厂,而同样的设备全国只有两台。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工厂订单不断,鲁志民的事业越做越大,然而,随着钢铁行情的变化以及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机加工厂逐渐遭遇到瓶颈,于是鲁志民有了转行的想法。而这时候济源市政府正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伊利39万吨液态奶生产基地落户济源,这意味着需要配套几万头奶牛作为奶源的保障。鲁志民看到了商机,他决定养殖奶牛。
“当年也曾考虑过养猪等其他项目,但比较一下市场和风险,还是决定养殖奶牛更好。而且国家、省里、市里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很大,更让我们坚定了信心。”据鲁志民介绍,当时每头奶牛补贴1000元钱,养殖规模达到200头以上的,每多一头补助2000元,资金、土地方面也有贴息贷款。而且济源市更是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奖励奶源基地建设,用于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建设、购买奶牛、秸秆综合利用设施设备及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奖励或奖补。
天时地利都已具备,但做事严谨的鲁志民还是有所顾虑,因为毕竟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保证投资不失败显得尤为重要。奶牛养殖投资回报率在20%左右,虽然比工业差了很多,但相对风险小且长期稳定。为此,鲁志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各地的奶牛养殖企业考察取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因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他就会义无反顾,下决心干就不准备小打小闹,规模化、节约化养殖才是他的事业方向。
从牧场选址、建设到引进奶牛,鲁志民都是亲力亲为,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他用一切时间学习和向别人请教。他高薪聘请了外地奶牛养殖专家,对牛舍的建设、奶牛的挑选、疾病防治等方面给予指导。第一次从东北引进了300多头奶牛时,正值布病的流行,有几头奶牛有得布病的迹像,这可把鲁志民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真得了病,那意味着前期投资将打水漂,还好只是虚惊一场。从那以后,鲁志民对奶牛的疾病防治非常重视,建立了严格的疫病防控管理制度,落实兽医的责任制,现在牧场的兽医会每天定时下到牛舍观察奶牛的状况,同时从饲喂管理到养殖环境、再到人员防疫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
在鲁志民和几个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投资建设开始仅仅一年后,惠龙牧业就达到了1000头的规模,从硬件和软件上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顺利成为伊利在济源的合作牧场。为了保证青贮的收购,鲁志民和当地的村民发展订单农业,每年年初与农民签订合同,到季节通过大型收割机收割,直接运输到牧场,既保证了青贮质量,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
成为伊利的合作牧场,其实意味着更高的品质,更多的责任,因为伊利对原奶的生产要求很高。鲁志民表示,“用什么样的饲料,怎么储存都要写在合作协议上,还要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对兽药的购买和使用、水质情况等都有严格要求。”
事实上,在保证原奶品质安全基础上,惠龙牧业一直在发展壮大,如今存栏稳定在4000头左右,而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万头牧场也将在明年正式投产,鲁志民的事业将迎来又一个高潮。
人格魅力
鲁志民很忙,身兼惠龙牧业总经理和中原奶牛高产联盟秘书长的他,经常要参加各种会议,定期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也要和乳企、供应商打交道,其实,他最喜欢的还是待在牧场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养牛人。
在牧场里,鲁志民也一刻不闲着,经常一个牛舍一个牛舍转悠,观察每头奶牛,他也喜欢动手做一些设计,对牛场的细节精雕细琢,更多的时候,他会坐在办公桌前沉思,思考奶牛养殖的未来和规划企业的发展。
鲁志民说,“奶业产业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都将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聊起鲁志民,员工们评价最多的是“人格魅力”这四个字,不仅体现在他对每位员工的平易近人,更在于他的高瞻远瞩和超前的思维让人佩服不已。惠龙牧业是济源第一家开创青贮用进口克拉斯收割的养殖企业,事实证明有力保证了青贮质量,而发起成立中原奶牛高产联盟和利用荒山建设万头牧场的理念,更显示了他的智慧。
在牧场的管理上,他提倡以牛为本,核心在人的理念,看似使用的是无为而治,其实体现了他高超的管理智慧。他说,员工需要不断激励,通过收入水平的提升来提高他们的价值目标。来牧场工作的技术人员,不用考察他曾经的履历,而是要看他的能力,如果能胜任,干的好,就会有相应的奖励。一个普通员工达不到工作要求,管理团队就会出面帮扶,帮助他提高,帮助他找原因,最终目的是增加他的收入。
存栏4000多头奶牛的惠龙牧业现有70名员工,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具体的绩效考核制度。班组长的绩效考核标准由公司制定,而各个班组员工的绩效由每个班组长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鲁志民每周会和牧场管理人员一起开周例会,布置一周的工作,解决出现的问题。而每个班组每天都必须开班前会,做思想动员,告诉员工需要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归根结底就是给自己干。
34岁的柴永清,毕业于郑州牧专畜牧兽医专业,现在是惠龙牧业的牧场场长。2016年来惠龙前,他自己也是养牛大户,养了十年牛,他说他来惠龙牧业也是被鲁志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他眼中,鲁志民属于不仅有事业天赋,还奋不顾身去实现的那种老板,思路清晰,做事严谨。2015年时奶价较低,大多数牧场或缩小规模,或者转行,鲁志民却认为奶价越低越要发展,大量买牛,逆势而上。他的理念是这时候牛价也低,养更多的牛,能分摊固定资产成本,让成本降下来,而且为将来奶价好的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买牛的同时,也大力引进人才,包括柴永清在内的很多管理人员都是那个时候进入到惠龙牧业。而他们刚来的时候,鲁志民就放出豪言,“不怕你赚钱,只要你有能力。”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惠龙牧业的绩效标准不是给员工画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大饼,而是把标准定的很实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达到,而且这个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会根据一年的数据重新修订。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是鲁志民所推崇的哲学。他认为,相同的操作程序,换不同的人干可能效果不同,这体现了一个责任心问题。比如现在的牧场之间在硬件设备上面差距并不大,核心其实在于员工能力的高低。即使严格按照同样的sop要求去执行,能力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效率。所以鲁志民敢于放权,敢于信任自己的员工,敢于培养他们成为牧场的全能选手,不怕他们流失。
柴永清常感叹在惠龙牧业四年学到的东西,比自己养牛十年学的东西要多很多。他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惠龙牧业从三年前的日产10吨奶,到现在的日产50吨奶,鲁总的功劳非常大。”
然而,鲁志民却开怀一笑,他说,“当员工拧成一股劲的时候,企业不向前跑都不行。”
危机意识
盈利与否是一个牧场生存的关键,其中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牧场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注意计算运营成本和做好成本统计工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日常运营成本的可疑变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管理者,鲁志民深以为然。勤于研究、善于钻研的他,很快在成本管理上摸出了门道。他认为,平常大家认为的公斤奶成本只计算了日粮成本,只能片面反应牧场饲喂管理的问题,并不能代表牧场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从一个牧场管理者的角度看,牧场运营成本包含了许多方面内容,除了日粮量成本外,还有工资水平、水电费、辅料、药品消耗、固定资产投入、银行利息等。为此,鲁志民专门为惠龙牧业设计出了一套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准确的算出实际运营过程中综合成本转换成每生产一公斤奶的运营成本,为惠龙牧业需要的最佳盈利模式提供依据。
奶业产业链很长,涉及的产业环节很多,理顺这些关系显然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做到的,鲁志民看到了这一点,他在2014年就发起成立了中原高产奶牛联盟。据他介绍,成立联盟的目的,一是打破牧场主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组织牧场间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学习培训,共同成长;二是联合采购直接对接供应商,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在鲁志民的推动下,中原奶牛高产联盟已经由发起时的7家发展到现在的50多家牧场加入,几年来举办了数场培训会议和高峰论坛,已成为河南奶业崛起的一张靓丽名片。
几年前,鲁志民有一个大胆论断:养殖单产水平低于六吨的规模牧场会被淘汰出局,中小牧场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抱团取暖才能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实来看,中国奶业的发展正如他判断的那样。
鲁志民非常强调牧场的危机意识,他认为,作为牧场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危机处理机制,确保原料奶的绝对安全,定期将干草饲料送去检测部门检测。而且一旦发现某项指标牛奶不合格,尽快找出应对措施,调整配方或是检查人员工作等。他也认为,乳企收奶的严格对奶农其实也是有必要的,可以促进牛奶质量提升的水平。